王永民中原论剑 “五笔字型”过时了吗?
汉字输入技术一度“万码奔腾”。可开创汉字电脑输入新纪元者却是“五笔字型”。这项前无古人的发明,18年以来,鹤立鸡群,居然后无来者,是否会过时?
“五笔字型”被列为20世纪全世界100项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他的发明人至今没有当上院士。发明者本人对此如何看?
1月7日,北京王码集团在郑州召开大型新闻发布会,宣布要在河南建立信息产业基地。当晚,王永民在他下榻的宾馆接受记者专访时剖开心扉,坦然陈词。
记者:您的名字是与“五笔字型”紧密相连的。大家对您的关心首先是对“五笔字型”的关心。18年前的1983年8月29日,您在抄编了12万张卡片,经过1800个昼夜的奋斗之后,终于发明了“五笔字型”汉字编码输入方案,为古老汉字进入电脑时代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也使各种“汉字消亡论”不攻自破。因此,您成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而被誉为“当代毕昇”。
王永民:对一切活着的人,都不要忙着作结论!结论最好留给历史。
记者:真是一个语惊四座的回答!从那时到现在,各种汉字输入法不下1000种。有的还命名为“两笔字型”、“一笔字型”,让人一看好象就比“五笔”先进;此外,还说一分钟能输入368个汉字,甚至600个汉字,且“无一重码”。在这个“万码奔腾”的时代,“五笔字型”过时了吗?
王永民:有些事,不是数目越少越好!比如一个人只长了两个指头,你说是一种进步呢?还是倒退?假如五笔字型“过时”成为现实,那只说明用户接受了更好、更先进的输入技术,这无论是对民族或者是对用户,肯定是件好事。江山代有人才出嘛,科学没有止境,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何况我也没有闲着,在我自己的基础上,加上王码公司的实力,一般来说,我的发展决不会比别人慢。所以,凭我24年的研究和“宝刀不老”的攻关能力,我并不担心五笔字型会落后。
记者:五笔字型能成为“码中之王”的原因是什么?
王永民:必须说明,发明一种科学的输入法,决不是搬动几个字根或抄人家几项规则就可以奏效的,用任何一个单一学科的知识都不可能发明一个科学实用的输入法,输入法的设计是一项涉及多个学科的系统工程。18年来五笔字型居然后无来者,没有一个输入法能取代其主导地位。这一事实,也许能够说明不少问题。
记者:我记得,您曾投资并发起过多次全国性的汉字输入大赛,“五笔字型”创造的世界记录是在错1个罚5个的严厉规则下,连打10分钟,每分钟输入293个汉字。现在,有的方案声称每分钟可以打600个字。这可能吗?
王永民: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打的,更不知道有没有评分规则。中央电视台播音员说话的速率是平均每分钟200个字,人们看书的最快速度是每分钟300到400个字。有人说,他的“方案”每分钟可以输入600个汉字,这就等于有300个字,眼睛还没看清楚就录入完了。吹这种牛,只能唬外行!
记者:这也是学术界的一种肤浅和浮躁。
王永民:由商业利益驱动,学术界的浮躁也屡见不鲜。只要屏幕上有字,不管错对,都算是“输入”,形成的“豆腐渣文件”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改得正确?就算错了20%,就相当于把1斤大米中的2两砂子一个个捡出来,再逐个儿地换上米粒?得花多少时间?不讲质量,不讲效益,只看现象,只管瞎吹,在汉字输入技术界,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吗?凡是吹的,兔子尾巴,都长不了。事实难道不是这样?今天还有谁在抢购一说话满屏幕都是“豆腐渣文件”的“语音输入”?
记者:您对“五笔字型”的前途如何看?
王永民:春秋战国时期,八百诸侯争战,剩下七强,最后由秦始皇统一中国。汉字输入领域一度“万码奔腾”,虽可以促进技术发展,但最后也要走向“大一统”。低水平重复,低水平竞争,市场秩序混乱,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还常有不实之吹嘘,误导消费者,“奔腾”太久了,肯定不是件好事。汉字输入应当实现“书同文,文同码,码同键”。这虽然是我提出的口号,但不一定要统一在“王码”之名下。如果确有更先进的输入法能取“王码”而代之,各项指标超过了五笔字型,这是用户之大幸,民族之大幸,我作为在这个领域研究了24年的科学工作者,会心甘情愿地承认别人超过了自己,我会向别人祝贺。但遗憾的是,18年来,尚未见到其它任何一个方法来与五笔字型平分秋色,更不要说取而代之,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记者:有人说,五笔字型之所以成功,有三个原因,第一,五笔字型是“先入为主”;第二,是王永民有“后台”;第三,是王永民的口才实在太好了。您对此有何见解?
王永民:首先,在1983年8月五笔字型发明之前,世界上的汉字输入法不少于100种,哪里是我“先入为主”?第二,王永民的父母都是文盲,亲戚、朋友中间最大的“官”是生产队长,我有啥“后台”?至于后来省委书记刘杰和当时的副省长罗干同志支持我,那也是我埋头苦干了4年,有了七八成,才有能被称为“后台”的领导来支持我的。至于1993年江总书记、李鹏总理视察王码公司,也是因为五笔字型应用最广,用户最多,产生了国际影响。第三,至于“口才”嘛,这也是我在北京住地下室,跑了100多个部委到处讲课练出来的。由此看来,一些朋友,特别是从事编码的一些人士,不从学术上找原因,是找不到五笔字型成功的诀窃的。
记者:您认为“五笔字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王永民:当然有。五笔字型是一种间接地将汉字数字化的方法。仅仅学习这种编码方法,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的人,1天时间足够了。但要打得快,要训练标准指法,没有2个星期甚至1个月是不行的,而且,年龄越大,时间越长,这是技能技巧训练的问题,跟编码法的学习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要学五笔字型,必须掌握标准指法,同时还要记住100多个字根,这是五笔字型不得已而存在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这个缺点影响了五笔字型的普及。
为了解决普及的问题,特别是让成年人也有好用的输入法,2000年11月12日通过由我国权威专家评审的我的另一项发明——“五笔数码”输入法。这是一种将汉字图形“直接数字化”的编码输入法。这一发明适应了网络时代的要求,被誉为“汉字输入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会写汉字的人20分钟就可以学会。这套软件,去年6月上市,不到半年时间,就销售差不多3万套,在市场上显示它的生命力。
记者:“五笔数码”会取代“五笔字型”吗?
王永民:并行不悖,优势互补。“五笔字型”解决速度问题,相当于飞机,更适合专业录入人员;“五笔数码”解决普及问题,相当于汽车和自行车,对绝大多数人非常实用。
记者:“五笔数码”的应用前景如何?
王永民:五笔数码软件除可用于PC机上之外,一切有数字键又需要输入汉字的地方,都是“五笔数码”的用武之地,像手机、电话机、机顶盒、掌上电脑、计算器等。比如,五笔数码与鼠标结合,就是一项新发明,可以开发出可打字的鼠标微电脑产品,使华人用的鼠标更新换代。
怎样看待河南的科技产业化环境?
记者:您这次在河南建立信息产业基地,生产可打汉字的王码鼠标,有多大的产业规模?
王永民:设计年产50万只。它仅仅是王码信息产业的一个启动项目。以后我们还会把我的其它几项发明也放在河南进行产业化。像我应用五笔数码技术发明的可传输文字信息的“王码电话机”、以及价格只有传统网络电脑教室1/10的“王码教学微电脑教室”等,都可望放在家乡河南形成产业。
记者:您是一个从河南走向世界的发明家和科技实业家,您谢绝了深圳和浦东要您在那里建立信息产业基地的邀请,而选择了河南是出于感情因素,还是确实看好河南的科技产业化环境?
王永民:两者都有。在一些崭新的高科技领域和信息技术产品方面,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这个意义上,对发展王码信息产业来说,河南并不落后。另外,河南养育了我,我是喝着家乡山沟里的白河水长大的。电脑进入中国已快20年了,河南省也至少有200万台电脑,可电脑上的一个螺丝钉河南都不生产,全靠进口、外购。这不仅仅是一个遗憾,简直就是一种悲哀!在这种情况下,河南想发达富足是不太可能的。为此,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和创造,报效养育我的父老乡亲;还有一点是,河南的信息技术产业化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王码基地所在地鹤壁市、淇县的领导,为基地建设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极大热情,都说明这些地方的领导对发展高新科技有着强烈的愿望。这次回来,陈奎元书记、李克强省长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分别听取了我的汇报,使我很受鼓舞。
记者:当年,刘杰书记、罗干同志和李长春同志在河南的时候,也都不止一次地听取过您的汇报。可是,您后来还是离开了河南。
王永民:说我“离开了”河南,那是不确切的。我的老家仍在南召县皇路店七间房村,那里有我的一个院子三间房。我一直心系河南,我的工作关系,至今也还在河南省科技厅,省政府给我发退休金。王码集团在河南还有2家公司。所以,人在哪儿工作并不得要,重要的是心在哪里,苏轼不是说“千里共婵娟”嘛!
记者:但是,您把总部放在了北京,是不是意味着您认为河南的环境并不太有利于您发展信息产业?
王永民:五笔字型解决的是汉字输入电脑的世界难题,当然在电脑最多的地方才能得到检验、得到应用。80年代我们河南少有电脑,试想,能在河南打下王码的天下吗?再优良的种子,能在荒漠上发芽开花吗?事业的发展不仅要人和,还得有地利。所以,我跑到北京推广,是一个“英明”决策。何况,北京是全中国人民的北京,也是我们河南人的北京。中关村最早有了电子一条街,中关村既是一个市场,也是一个熔炉,真金白银要在这里炼一炼才知道。
记者:这些年来,在河南,一部分人有这样一些看法:河南有许多了不起的发明,像“五笔字型”,像“04机”。但研究成功了,该产业化了,可以给当地财政做贡献了,就离开了河南。人们把它归结为河南的高科技产业化环境不尽人意。您作为当事人,如何看?
王永民:落后与先进历来都是相对的、动态的。落后之地可以有几项重大发明,五笔字型就是证明。实践证明,落后的地方出人意料地发展高科技产品,反而干扰少、阻力小,可以拔地而起。照我看,三两个聪明智慧的大脑,加上几台好用的电脑,就可望成就高科技产业!而这两样,河南都不缺!
记者:您认为河南信息产业化的环境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
王永民:这应该是省委书记和省长考虑的问题。国际上高科技的产业化早有明确的分工。一项发明,先搞出一个样机,就会有专业化、低成本的工厂,为你“克隆”出成千上万个产品。不用太大的场地,不用太多的人,只要产品有高科技含量、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只要头头们认识正确,有魄力、不扯皮(当然还得有钱),落后的地方搞出几个有产业规模的项目并不困难。反过来,如果领导水平低,决策能力差,常年“吃不准”,再好的项目也只能擦肩而过。到最后,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发财,再无可奈何地购买本应是自己生产的别家的产品。不过,作为“圈内人”,我把王码信息产业基地放在河南,是因为我一定要证明我从周游列国中形成的一个理念:一个项目能够形成一个产业,能够拉动一方经济。
记者:河南,尤其是鹤壁市、淇县,与深圳、浦东相比,在经济发展方面无疑是落后的。您想把这个项目放在那里,是一个问题;放在那里能不能搞成功,又是一个问题,你以为呢?
王永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鹤壁市和淇县,我遇到了李新民、陈长路这样的市、县级好领导。他们有眼光、有魄力、不扯皮、不说空话,是干实事的带头人,叫我放心。我坚信放在那里可以搞成功。决定项目能不能搞成功,有很多因素,但关键是领导。当然王码也要全力以赴才行。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我的左边坐着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常有功,右边坐着省信息产业厅厅长苏福功,左右都有“功”,还能不成功吗?我相信王码事业在河南一定能够“马到成功”!
您为什么还没有当选院士?
记者:作为一般老百姓,对评选院士的标准并不清楚。但社会人士觉得,院士应该是顶尖级的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专家,对科学技术或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像邬江兴的“04机”。在“04机”之前,中国电信用的程控交换机都是进口的,是“04机”把洋交换机赶出了中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蒸气机”;像您的“五笔字型”,在信息时代挽救了汉字,使汉字文化开始了伟大的复兴。可是,现在,只有袁隆平当选为院士,而您和邬江兴都还不是。
王永民:我已经有了太多的荣誉和称号。没有一个是我伸手要的,没有一个是我先提出申请的。名誉称号,都是身外之物,如没有真才实料,虚名多了不是好事。我这人只会务实、不会务虚。我清楚,人家给你一个荣誉,那就相当于小孩子作作业,作好了,妈妈给一块糖一样,鼓励一下,希望下次做得更好。然而像我这样的实干家,不用鼓励,我就像一架专搞发明搞研究看书写书的永动机,永远都会一个劲地干。甚至打击了我,迫害了我,冷落了我,我也照样干。我的想法太简单,如果我不好好干,干砸了,那就刚好中了打击我的那些人的“奸计”!我对困难和打击,都采取不怕不理采的态度。失败了,我还有别人不会有的宝贵经验。所以,埋头干,咬牙干,才是硬道理!我从来不企求各种称号。称号戴在谁的头上都可以,可学问和本事是不能当作符号戴来戴去的。所以,对于“院士”这个科技界崇高的荣誉,我相信实至名归,不“归”只能说明自己不够资格,也会若无其事,不去想它,更不去争它,虚心承认自己差得远,反正自己还年轻,反正一天到晚团团转,忙得很!
记者:河南的邬江兴今年报了,没评上,您报过吗?
王永民:多年来河南省政府很关心我。从1992年开始,就着手准备,据说,1992年、1994年连续申报过。
记者:什么原因没评上?
王永民:院士是一个崇高的荣誉,要当院士,必须符合多个条件,只凭一项发明就当院士,理由肯定是不充分的。虽然我从不过问,但“小道消息”还是会有的。据说,第一次是个“问号”,说搞一个编码方案,就当“院士”,“编码方案有几百种,叫谁当,不叫谁当?”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第二次是个“叹号”,说“永民同志还很年轻嘛!”当时我51岁,年过半百,显然不再年轻。但当选院士是需要相当资历的,比起科技界许多没当院士的老前辈来说,我真的还算年轻。所以,我觉得符合中国国情的这个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记者:您现在怎么看待这件事?
王永民:对我来说,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评上了是专家和前辈们的鼓励与肯定。评不上,说明我不够条件。全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使用我发明的输入法,在用我的软件。连我开车被警察抓住,一看我驾照上的名字,立马就放了我,还嘱咐我:“教授,以后要小心”。这才是我真正得意,真正感到光荣而值得骄傲的事。我要努力再多几项发明,我只关心我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如何更大更多。不是吗?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生前什么功名利禄都没有,甚至穷其一生,死于僻壤,但他的贡献造福社会,甚至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难道他们不是照样虽死忧荣,青史留名吗?
记者:但是,一个社会公认“够格”的发明家评不上“院士”,也许不只是您个人的事,所以才有很多人关心这件事。您说说为什么评选结果和老百姓心目中的感受不一致呢?
王永民:我真的很少思考这个问题。不过,据说第一次省科委为我申报院士时,我敬爱的老师严济慈副委员长也曾努力推荐,申报或没评上都是我事后才知道的。大家知道,老百姓接触或应用了某一个人的发明,受益匪浅,甚至看到了这项发明对全社会的影响力,往往就认为这个人了不起,贡献巨大,就应当享有最崇高的荣誉。其实不然,老百姓看到的常常是局部而不是全局。某项发明真正的价值或发明人的作用,应当放到社会这个大舞台、科学技术这个大舞台上来评价。另外,当选院士,肯定得有许多条件同时具备才行,而老百姓可能只见了他的发明,并不了解那个人。我虽然也不了解当院士的条件,但我想,院士至少必须在贡献、才学、资历以及品德方面都同时出类拔萃才行,而且缺一不可。这样看来,一个人,比如我王永民,没当上院士,没得到这个崇高的称号和荣誉,只说明某些方面自己还欠缺,自己如想当院士,除了努力向院士们虚心学习之外,别无它途。但如果当不上,也不应当对工作、对事业有任何影响。当院士好比是全能冠军,当不上,也丝毫不防碍一个人获得单项冠军嘛!你看王码不就是一个单项冠军吗?
记者:据我所知,在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中,把你的“五笔字型”,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世界联成一家的因特网、引起世界科学大地震的克隆羊一起,列为20世纪全世界100项最伟大的发明之中;一家报社在“当代青年最崇拜的科学家”问卷调查中,你的名次名列榜首;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国发明协会联合发起的“我国过去100年中最有影响的科学家”的社会问卷调查,你和袁隆平是得票最多的两位发明家……所有这些,使人们觉得,你要不当选为院士,我国科学界好像少了些什么,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您对此作何感想。
王永民:那些评价都太重太高,我实在愧不敢当。同时,我也衷心地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我总以为,发明家的历史使命是创造发明,造福社会。当院士并不是发明家的奋斗目标,正如当县长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并不把当省长作为目标一样。
记者:最后再问您一个您可以不回答的问题。您觉得,您至今还没有被评上院士,有没有您“个人方面”的原因?
王永民:既然说是“个人方面”的,说上几句。我估计有下面这些我根本改不掉的“个人方面”原因。一是我从来没有把当“院士”当成一个目标,甚至,当院士要符合什么条件我也一无所知。本人“一介书生,半个农民”,尽管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尽管84年首批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5年就当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可在知识分子堆儿里,总显得比别人“土”,直来直去,公事公办,不会为个人目的去讨好谁,买谁的帐。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做“不太会事儿”。
此外,1984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文字不要改革了。据说,原来主张“废除汉字”的一些人士,就对五笔字型、对我本人很有意见。甚至,还有人像当年欧洲科学界组织“反相对论联盟”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样,对我的发明和我本人进行围攻和批判。不过,这早已成为历史了。骂也好,批评也好,一家之言,言者无罪。何况有些意见还可以采纳,用来改进五笔字型。为此,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称他们为老师。另外,我和大家一样,都诚挚地盼望这些批评家、评论家能自个儿发明出更好的输入法来代替五笔字型。可实际情况令人失望,20年了,这些在某个专业领域学富五车、文锋犀利的人士,至今也没有一位发明出比五笔字型更科学、更实用的输入技术,甚至,连他们反对我、批判五笔字型的“大批判”文章,至今也不得不用五笔字型输入成稿。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有什么好说呢?
记者:为了捍卫五笔字型的知识产权,据说你打了七年官司,众说纷坛,是否对你的名誉也有些影响?
王永民:实践证明,农民所说的“屈死不告状”是不无道理的。1985年起,我住在北京的地下室里,含辛茹苦地推广五笔字型。1989年后,五笔字型在国内已经应用开来,成为电脑上必备的软件和输入法。1990年之后,中关村的多家公司,开始对五笔字型实行“共产”,开始非法地在各式“汉卡”上装用五笔字型,或成卡车地盗版印刷五笔字型教材、码本资料。一家知名公司的总经理公开讲,“从哪儿跑来一个河南人,到中关村来称王称霸?”我说,我从不称霸,但称“王”是改不了的,因为王永民姓王嘛!面对疯狂的侵权和盗版,我拿起法律的武器,坚决地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结果旗开得胜,在新成立的北京市中院知识产权庭审判,一审判定侵权者败诉。此案成为我们国家“知识产权有保护”的有力证据,在国内外广为宣传。然而,事情并不就此了结。因为中关村同样侵权的公司一大串,这些公司意识到一审王永民赢了,必将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个个都得输,家家得交钱!所以,他们于1993年春,在梅地亚酒店开会密谋,在海淀体育场成立了中关村“倒王俱乐部”,有的出人,有的出钱,筹款100万元,誓言“要把五笔字型连根拔掉,要把王码公司搞垮,要把王永民摆平”。后来呢,仍然由于我书生气太足,太过天真。我想,一审就赢了,有国有法,怕什么?我去了美国,一去两年。等到1997年回国,侵权者通过“有效的运作”,不顾中国专利法起草人全部8位专家的亲笔签字联名上书,二审法院居然莫明其妙地翻了北京中院的案。后来,侵权者得寸进尺,居然又反诉我告状“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事情越闹越大,直闹到查封王码公司的地步。我当然不服气,又提出申诉,并向中央政法委和国务院据理上书。一直到1999年3月4日,由朱镕基总理和罗干同志过问此事,侵权的中关村联盟才算放下了“屠刀”……。真是一言难尽。打了七年官司,教训深刻。我深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在长达7年的诉讼过程中,那些侵权者,开动宣传机器,到处造我的谣,甚至一位姓陶的记者利用所控版面,在一家大报上三次整版地发表颠倒黑白、伪造历史的大块文章,贬低五笔字型的作用,极力损害我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当“院士”是不太可能的。24年来,我一直冷面一切流言蜚语,不畏一切车匪路霸,决意献身科学,造福社会,我无私无辜无愧无悔!这就是王永民的性格。我情愿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进步作出巨大的个人牺牲,也不会因为要当院士甚至申报诺贝尔奖就改变这种性格。
背景资料
王永民
1943年12月15日生,河南省南召县人。1962年高中毕业时,代表毕业生发言说:“翻开我们的物理、化学课本,上面的头像大部分都是外国人,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把中国人的头像也印到课本上?”因此校长张纪功以王永民为榜样教育了后来的五届学生,张也因此在文革中多次挨批斗。1969年自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分配到四川1424研究所工作,患严重肝病6年,一事无成。1977年调回家乡河南省南阳地区科委工作,正赶上全国上下研究汉字的电脑输入法热潮,王永民自发加入其中,幸得这个农业大区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的科委负责人符明义、丁林等人的理解和支持,更得到时任河南省科委主任罗干等同志的关心和大力支持,终于在1983年8月完成“五笔字型”输入法并成为通过正式鉴定的汉字输入法。《英华大词典》主编郑易里先生在鉴定会上激动地宣布:“从今天开始,汉字输入电脑不能与西文相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1985年从河南省科委计算中心“下海”,到北京中关村创办王码电脑公司,自此走上一条艰难坎坷的科技普及推广与产业化道路,终使“五笔字型”成为在国内外占主导地位的汉字输入技术。2000年11月,他又发明“五笔数码”输入法,把27000多个繁简汉字全部数字化,并发明可打字的鼠标,可输入传输汉字的电话机等微电脑产品。把古老的汉字一步推入了网络信息时代。
汉字的三次生存危机
第一次是从清朝末年开始。由于中国跌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大批仁人志士都在思考中国为什么落后的问题,把汉字与女人的小脚、男人的辫子一起看作落后的象征,伟大如谭嗣同、钱玄同、鲁迅、瞿秋白等都一致认为“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但是,舆论也好,行政力量也罢,都没有把汉字废除掉。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两种选择又摆在中国人面前:一种是把中国永远关闭在电脑时代的大门之外,另一种就是废除汉字。但是,王永民从那时开始研究到1983年8月通过专家鉴定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开辟了第三条道路,把古老的汉字带入了信息时代,被誉为汉字的一次革命。
第三次是互联网的出现,对汉字的数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永民于1998年着手研究、2000年11月通过专家评审的“五笔数码”输入法,则使27000多个繁简汉字的横、竖、撇、捺、折等构成要件全部数字化输入电脑,并且易懂易学,成了汉字电脑输入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五笔数码”输入法
一种“只用数字键,单手打汉字”的输入法。它只用6个(普及型)或9个(快捷型)数字键,单手操作,便可输入简体、繁体、香港汉字和词汇,以及英文字母、标点符号等。以6键6码为例,就是把键盘上的“1、2、3、4、5、6”键分别与汉字笔画“横、撇、竖、捺、折、口”相对应,0为确认键,把要输入汉字的笔画按照他首创的“首部、余部、整体字”取码规则输入电脑。整体字可按笔画直接输入,占汉字总数95%的合体字分为“首部”和“余部”输入。比如“齄”字一分为二,“首部”为“鼻”,“余部”为“查”,首部取首尾两笔、余部取前3笔和最后1笔共6笔编成码;不够6笔者,最后补1个0键确认即可。相应的软件具有造词功能,几十个字的词,打6下键即可输入。这种方法,只要会书写汉字(不一定认识)的人,20分钟就可以掌握和应用,并且每分钟可以输入50-100个汉字,可用于一切有数字键又需要处理汉字的场合,如机顶盒、手机、电话机等领域。“五笔字型”解决速度问题,“五笔数码”解决普及问题。
6键6码取码歌
首部头尾取两码
余部前三加最后
整字5码4加1
词汇码长都是6
6键6码助记歌
1键横提2竖钩
3撇4捺点点头
凡是拐弯都是5
6键方框日66
9键6码助记歌
1王2土3撇心
4点5折6对口
7键十叉人八8
日出9键月99
“五笔字型”与“五笔数码”输入法编码对比范例
输入镕鎔珮喆堃龍五笔字型钅宀八口
QPWK金宀八口
QPWK王一丨
GMGH土口土口
FKFK方方土
YYFF立月一三
UEGD王码6键35 445631 445611 351216 121643 121041 1510王码9键85 445681 44561 3512026 26043 2049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