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出生上海,9岁起生活在德国。2009年在柏林创立设计工作室 Studio Wu 無。先后在德国埃森大学、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和柏林美术大学攻读视觉传达专业,2008年在黑克曼大师班完成硕士。她的方向是,以中西文化方面的共性为前提,力求艺术与设计之间转换的最佳表现方法。特长为书籍设计,插图,手写字体以及跨国文化的艺术研究项目。主要字体作品:汉仪柏京体。
-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本科毕设是和周燕珉先生学习无障碍设计。研究生在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读平面设计,向Bruce Ian Meader教授学习排版,和Lorrie Frear教授学习品牌设计之类。不过最大的收获是对字体产生了兴趣,还有幸向Charles Bigelow和Kris Holmes夫妇学习字体设计。参与项目:汉仪旗黑家族系列西文设计、汉仪润圆家族系列西文设计、汉仪文黑家族系列西文设计、汉仪意宋西文设计、汉仪新人文宋西文设计、GoSMS西文字体
-
主要字体作品:张颢硬笔楷书男、汉族、1982年1月生于山东淄博,200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200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讲师,全球职业规划师,高级职业指导师。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教育部书法等级考试硬笔书法命题员。北京席殊练字学校兼职教师;出版个人钢笔字帖七十余种,与方正合作开发“方正字迹-张颢硬笔楷书”电脑字库一套。
-
佐藤敬之辅一生设计过大量优秀字体,也培养过很多设计师,其中就有东京Type Director Club的创始人之一浅叶克己。同时,佐藤敬之辅还是一位杰出的字体设计理论家和研究家,从1959年起,丸善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他的《日本字设计系列》,其中第5、6卷为《汉字》上、下两卷。这2本书开本巨大,内容从汉字起源到汉字字体字形的发展,从字体设计基础理论到字体字库的相关技术,从大量的实践字体到设计案例,包罗万象,无所不及,可谓集古今汉字设计之大成者。这系列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无疑奠定了日本字体设计的基石,时
-
石井茂吉创立“写真植字机研究所(简称“写研”)”,开启了日本汉字设计发展的新篇章。石井茂吉是优秀的字体设计者,设计过多款优秀字体,其中最为人称颂的就是“石井中明朝体”。此款字体是1951年受大修馆书店所托,为诸桥辙次博士苦心编撰数十年的《大汉和辞典》开发的专用字体。时年石井已经年过六旬,但他发挥了超常的毅力,以超乎寻常的效率每天设计制作20-30个字,花费数年之久独立设计完成了4万8千字,成为汉字设计史上的神话。1970年写研设立以石井为名的创作字体大奖赛,由此给予了年轻字体设计师一个登龙门的机
-
因為朋友介紹而接觸了字體設計的工作,在訓練的過程中才發現原來筆劃的組合跟空間的搭配能產生這麼多樣的變化性,而開始對這份工作產生興趣,在因緣際會之下,正式地踏入字體設計之路,,進而瞭解了看似單純的字,原來是有那麼多學問的,包含筆劃、黑與白的空間結構搭配、甚至是寫法,都會影響一個字給人的視覺感受。美感是那麼主觀,要如何取的一個平衡點、追求更美好,是一條無止盡的路,也是我持續努力的方向。專長字型領域擁有十二年經驗,專長為漢字製作,近年著重品質的管控及提升。經歷字型設計字型產品開發及創新研究
-
1924年由石井茂吉和森泽信夫联合开发了“邦文写真植字机(即照相排版机)”,以全新地光学方法解决了汉字铅字字数繁多的问题。森泽信夫,在1952年独立设建了森泽公司,与当时世界最大的字体设计制作公司Linotype合资后,紧跟世界技术的新潮流,勇于开发全新技术,顺势占领了电脑字体的市场。1984年,森泽创立了国际字体设计大赛,启用日本平面设计界的大师田中一光和胜井三雄轮流担任字体设计大赛总监,逐步替代了写研,成为现代日本字体设计师追捧的对象。森泽的字体设计大赛,发掘了一大批优秀的字体和设计师,同时
-
主要字体作品:博雅宋、雅宋系列、风雅宋、兰亭黑系列张蕾 笔名安行,号蓝田墨人、迟墨堂主人、三缘堂,半墨。1980年生于陕西蓝田,中共党员,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协会理事,现任教于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作品曾入选:第十四届书法群星奖,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书法、第二届隶书展;中国千名书家写经书法展、芮城杯”国际书画大赛、书法报年度佳作海选银奖、第三届中国榜书大展,第二届性灵派书风大展,“陶人葛杯”全国
-
刘汉旭,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教育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与书法有不解之缘,进入方正后专注于书法字体作品的设计。自2005年起至今,设计“魏黑体”、“藏意汉体”、“专版”系列、“书楷”系列、“盛世楷书”系列、“工业黑”系列字体。“藏意汉体”顾名思义是藏、汉两个民族的文字元素在字体上的融合,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藏意汉体”的成功设计,首先是设计者对藏民族特色的感悟与热爱,雪域高原的地理风貌;长袖大襟的服饰以及洁白的哈达都与藏文字体的形体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次是对空间的巧妙设计和运用。在字框
-
學生時代結束後隨即踏進這個行業,從完全的無知到現在可以完成一套字的設計與製作,是喜好是堅持、更是耐力與毅力。曾經為了一個專案大家通霄好幾天好幾夜、曾經因為做出來的東西被老闆嫌到不行、曾經被前輩誇讚是當中做最好的、曾經因為完成某一個筆畫而為自己喝采... 這些都是在字型設計的過程中難忘的經歷與回憶。從前對於字就是單純的看、有字就好、可以用就好,到現在不論是走在路上、日常生活中看到任何有字的東西總會多看一眼或品頭論足一番。大家每天搭的臺北捷運,站內有8 9成的黑體是文鼎出品,每每抬頭看看心裡是驕傲的